最近聽說,此前頗受市民及媒體詬病的新火車站下雨后“看海“的問題,終于得到了妥善的解決,市政部門優(yōu)化完善了排水管網(wǎng),一色嶄新的地漏箅子也光榮上崗了。而且據(jù)我觀察,自市里倡導“補蓋”行動后,主次干道上的大窟窿基本上絕跡了,行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,可謂初戰(zhàn)告捷。然而,一些小區(qū)內(nèi)部的井蓋就沒那么幸運了,為這,小區(qū)的居民們沒少勞神。
下雨天,看著樓下老張騎車風風火火地出去辦事,在積水的小區(qū)里犁浪前行,可剛轉(zhuǎn)過對面樓頭不到五分鐘,他就滿身精濕地推著車子悻悻而返。問他為啥,“為啥?也不知道哪個缺德玩意兒,把那邊拐角處的井蓋子掀掉了,這大下雨天的,啥也看不清,正好把車騎到了窟窿上,車把別壞了不說,胳膊肘子也扭了,這下子事是甭辦了。”
天剛擦黑,我們一家子要去外面下館子,剛坐上車,老爸倒車剛倒了兩把,就聽“咔嚓,咚”兩響,座位一顛,車不動了,趕緊下來一瞧,見汽車棚子后面那個井蓋不知啥時候不見了蹤影,上面只是虛擱著鄰居單元裝修時扔下來的破薄洋灰板子,車轱轆把板子碾裂了,上面那一小塊更是翹起了一角,把車左后門底下劃了個約三尺來長的大道子……
大馬路上的井蓋子都有人定期的巡視維修,而且凡是街上的井蓋上面都烙著“雨”呀,“污”呀,“電”呀等字樣,這樣一來維修時好明確責任單位和歸屬。而社區(qū)里尤其是一些老舊小區(qū)的井蓋,都是幾年、十幾年的“老古董”了,壞了不能及時修好;上面也沒有明確標識,也無從得知它該由哪個市政單位來負責了。